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

原则是以客观真理为依据,有人为因素,一般具有指令性和法定性,使人们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若违背则受群体的制裁

原理是对管理工作客观必然性的刻画

  • ,即,是原本、根本的意思
  • ,即道理、基准、规律

在确定每项管理原则时,要以客观真理为依据,尽量使之符合相应的原理,同时,以指令或法令的形式来强化原则的约束作用,加强管理原理的指导作用,形成满意的效果

普适性

每个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企业管理展现出多样性,而管理原理则是对不同企业都是适用的

管理原理是对包含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描绘,也就是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得出的普遍性的规律

稳定性

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

管理原理能够被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从而指导管理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系统性

任何管理对象不管看上去如何纷乱繁杂,但都是可以用系统原理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内外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出不同的脉络和层次、分清问题的优先级,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基础

往往在此基础上,因以人本原理为指导,真正做到重视人、尊重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系统不管应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技术,始终是以人为本的系统

任何管理系统都是逐级相互衔接的责任系统,否则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管理活动中充满矛盾,往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相互对立,解决矛盾和消除对立要求管理者在不同的对策中实现平衡,在相互冲突的两个极端间寻求最适度的组合

度的把握正是管理科学在实践中被艺术运用的体现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管理原理是不可违背的管理基本规律,往往在实践中反复证明,凡是遵循其原理,都是成功案例,反之,都有失败的案例(ps:概率的大小而已)

认识管理原理之后,实践就有了依据

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管理工作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有其基本规律,掌握其规律,就可以面对纷繁杂乱的局面,管理得井井有条

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通过管理实践的慢慢积累,悟出其基本规律,形成自己的管理哲学,来应对这千变万化的世界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依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方式与方法,使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使管理有规可依

第二节 系统原理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质就是“过程的复合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系统组成要素(性质的角度):

  •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比如生态系统、海洋系统、森林系统
  • 人造系统,是由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比如交通系统、商业系统、养老系统

系统的特征

集合性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子系统

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层次性

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系统从总体上看,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之后继续派生

由于系统层次的普遍性,所以系统概念本身具有层次性,有子系统,子子系统等等

相关性

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

  • 系统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以个子系统本身的发展,会受到系统的制约

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关系

  • 某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些要素的变化,而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状态,对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发展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系统原理要点

Snipaste_2022-02-24_13-14-10

整体性原理

定义: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达到整体最优

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加一大于二,比如两国,甲国人民想乙国的陶瓷,乙国人民想甲国的丝绸,但两国之间闭关锁国,互不贸易,导致两国经济低迷,而突然有一天,两国之间互相贸易,互通有无,经济总值大于闭关锁国时,两国经济相加的经济值

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否则,就会整体功能削弱

在实践中,经常有一个系统中,重局部,轻全局的情况,更有甚者,局部之间不协调,相互扯皮,导致全局利益损失,子系统的功能虽好,但不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导致效果不太好,反之,子系统效益虽低,但达到整体的目的,效果会好

动态性原理

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存在,也是一种运动存在

系统内部的联系就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

系统的功能时时间的函数,因为无论是系统要素的状态和功能,还是环境的状态或联系的状态都是在变化的,运动是系统的生命

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开放性原理

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交互的系统

耗散结构

当系统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状态时,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经过突变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里的耗散指的是系统维持这种新型结构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或物质

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交互,才能维持其生存,往往是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时,系统才可以克服熵增带来的压力

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智慧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中,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而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有益的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适应性原理

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

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互,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反之,则是无生命力的,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

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是能动的就是改变环境

智慧的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的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看到自己的局限,做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节 人本原理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

要素研究阶段

早期,将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

泰罗,致力于研究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工作,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但在他之后的几十年,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将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行为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需求决定的,劳动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的需求是其中的一部分

强调管理者应从多方面去鼓励劳动者激发劳动积极性,使其符合企业的要求

但在这一阶段。还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主体研究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管理学家蒋一苇,发表《职工主体论》,明确指出“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

观点:

  •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在社会发展服务的

扩展知识

蒋一苇先生在概括自己的改革观时指出:“整个社会主义特色是民主经济或者说经济民主,因此我的观点总的是经济民主,其中的基础是企业本位论,而企业内部则是以职工为主体,这三者就构成了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观点。”

《企业本位论》

基本观点:

  1.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必要的,但是还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必须明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2. 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权益,企业保持独立性,并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
  3. 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而不是一块块缺乏能动性的砖头。国民经济力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企业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每个企业的活力
  4. 经济改革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物质利益、自主经营并对其经营效果负责的有机体

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政府的简政放权和让利,而应当把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职工主体论》

基本观点:

  1. 劳动制度民主化,企业职工可分为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三种类型,通过“劳动公约”的形式,规定各类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2. 产权制度民主化,即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实行全民、集体、合作三者混合的公有制形式
  3. 经营制度民主化,即使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
  4. 分配制度民主化,即企业获得的消费基金,在企业内部进行再分配,其分配的形式应由企业及其劳动集体民主决定,国家不应作统一规定
  5. 领导制度民主化,必须改革和完善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权的组织形式、民主管理体系以及集中指挥体系

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有效管理的途径:

  • 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当企业职工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或受到政治与社会的压力时,更为有效
  • 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自觉的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的主体 ,使职工处于主动的参与管理的地位,当职工经济上已比较富裕,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时,更为有效

如果没有“人和“,经营者与劳动者纠纷不断企业领导内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遇事互相扯皮、遇责互相推诿、遇权或利互相争夺,则再好的外部环境也将错过,再好的内部条件也将耗尽,失败将是必然结果

真正“人和”的企业应当成为全体职工的命运共同体:

  1. 新一代中国人摆脱父辈的平均主义等,变得非常的现实,会从工资报酬分配、管理者工作态度和作风,管理者对劳动者权益的关心程度,来判定是否应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企业
  2. 企业职工,从厂长经理到普通工人,都是依靠向企业让渡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而谋生的劳动者

经营者和管理者不能把下属和工人视为花钱雇来的奴仆随意揉来揉去

许多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聪明才智的工人,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担当管理企业重任的领导者,但有不少的领导者因事业的失败,而变成普通的劳动者

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

Snipaste_2022-02-25_21-47-51

  1. 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董事会,职工代表在管委会和董事会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2. 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监事会,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应占有较多名额,并与其他监事一样,享有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3. 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在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时应有更大的发言权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走向完美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由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地提高,人们之间将形成完全平等的友爱关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成为人性的主流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管理者的行为也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全面发展,而职工部队的状况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为人服务的,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

在市场经济下,用户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实现企业盈利才能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或发展的条件,企业利润取决于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价值

  1. 企业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为广义的人的发展服务的企业经营及管理,不仅要研究作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者已经表现出的需求的特点,更应重视那些尚未被消费者认识的新产品的开发,从而挖掘人们的潜在需求
  2. 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销售价格 ,使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获得更多的满足
  3. 企业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研究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满足的条件,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

为用户服务,完成销售和售后,良好闭环服务

第四节 责任原理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就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人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秩序的约束力,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

在分工的基础上,适当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规定:

1.职责界限要清楚,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反之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应按照与实体成果联系的密切程度,来划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实时责任与事后责任

2.职责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提高整体效率

3.职责落实到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必然导致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权限

明确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

职责和权限很难从数量上画符号,但有责无权,责大权小,很多事情都得请示上级,由上级决策,上级批准,当上级过多对下级分内的工作发指示、作批示的时候,实际上等于宣告此事下级不必完全负责

明智的上级必须克服自己的权力欲,把下级应当享有的权力全部委授给下级,让他自己独立决策,自己只需适当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即可

利益

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的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之后在做出决策是否值得承担相应的风险

往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没有足够的利益可图,不仅仅是经济物质上的利益,甚至还有精神上的满足感

能力

管理者不仅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依靠上级,遇事多多指示,多多汇报,或主要依靠助手,遇事就商量和研究,或凑合应付,遇事上推下卸,让别人干,这样不可能做到完全负责

奖惩要分明、公正、及时

对每个人进行公正的奖惩,要求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

如果长期埋没别人的工作成果,会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过时的奖赏便失去其作用和意义

惩罚的真正意义在于“杀一儆百”,利用人们害怕惩罚的心理,来通过惩罚少数人来教育多数人,起到强化管理的权威,同时,可以及时制止一些人的不良行为,避免对企业造成损失

第五节 适度原理

适度的原因在于组织管理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管理实践的艺术性特征

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自觉

内涵

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要在二个极端中找到权衡,进行适度管理,实现适度组合,前者的优点恰好是后者的局限,反之亦然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组织结构中,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的数目

二极管

二极管只能单方向导电,换个方向则不能导电,电流只能从正极入负极出。用此比喻人非此即彼,看待世界的方式非黑即白,或者指要么乖顺要么暴跳如雷

缘由

管理者需要艺术的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矛盾对立的背景中做出适当的选择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根据活动环境、活动条件以及活动对象等因素的特征及其变化艺术的运用科学的理论、手段和方法

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能否艺术的运用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艺术的运用那些科学的理论,手段和方法

启示

表面上,自觉没有详细的数据,没有定量的模型,没有精确的计算,因而形式上的科学性,但往往实际上,自觉可能是快速的逻辑思维过程的结果

以经验为基础的自觉,往往会使你在错综复杂、矛盾对立的世界中“灵感闪现”,这时清勇敢相信它把!

请加入这场光荣的进化吧(中二)

自觉思维

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