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这是每天晚上睡前学一个概念,方便记忆
偷换概念
定义: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用一些听起来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把一个事物的原意用狡辩的手法来偷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可以成立的解释,把假变成真的,以此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解决方案:
逻辑思维通常都有明确的逻辑主语,倘若对方口中的对象发生偏移,一定要多加留意,有主语或指向对象可能被偏移,一定要更对方明确逻辑主语,在得到对方明确的答案以后,就得给对方设置一个前提,限制概念的使用范围
混淆概念
定义:是指在于同一个逻辑思维的框架中,把不同的概念当成一个概念来使用,或是将相似的概念当成一个概念来使用的逻辑错误
解决方案:
想要避免混淆概念,就应该准确的把握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注意同音异义,近义词进行区分和辨别
模糊概念
定义: 是指对象性质、范围和相互关系不确定、不明朗的现象
解决方案:
当我们要表述一个观点、描述一件事物时,尽可能秉持“简单原则”,摒弃抽象的描述,简化语言的枝叶,把要表述的实施言简意赅的说出来
归纳谬误
定义:无论归纳了多少中事例,归纳的结论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只要出现一个反面例子,归纳的结论就会被推翻
归纳法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但从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我们的认知层次受限,过去的规律和经验不一定能够解决当下的困境
有限归纳法存在谬误的可能,这就是风险,我们应当秉持一份质疑的精神,所有的确信都只是暂时的,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就有可能面临失误
协和谬误
定义:是指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发现这件事不适宜在继续下去,但因为不舍得之前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等沉没成本,从而将错就错,造成更大的损失
解决方案:
果断的抛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如果不及时止损,继续投入,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但概率极小,不是所有事情坚持到最后的都有好的结果,很多时候,要敢于认赔服输、半途而废,从沉没成本中抽身出来,这样才能拥有新的开始
滑梯谬误
定义:是指不合理的使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换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解决方案:
每个“坡”的因果强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且有些因果关系很微弱,甚至是未知的、缺乏证据的,即使A真的发生了,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发生的
赌徒谬误
定义:错误的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及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增加,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相关的关系
解决方案:
痴迷于计算概率,痴迷于主观上过度自信的判断,都可能会招致失败,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待事件发生的概率
诉诸怜悯
定义:是指在论证某一论题时,不是通过正面对论题加以论证,而是利用受众对弱者的怜悯心理,诉说某人可怜、凄惨的遭遇或境况,从而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诉诸怜悯把论证理由完全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结论的真与假,与某人的不幸境况,不存在必然联系,人类的同情心,不是支持论断的理由
解决方案: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情与法,千万不可混为一谈,我们可以同情弱者和他们的处境,但不能同情和纵容违法者,一个理智的人,不能用逻辑谬误去代替理性思考,更不能被情绪左右而失去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诉诸大众
定义:是指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是叙述支持论点的论据即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为正确的理由
多数人认为它是对的,从严谨的来说,者根本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利用人们的不自信和盲目等心理弱点,导致人们的心理起到操控和迷惑作用,这种操控发挥作用的心里支撑,这就是从众心理
解决方案:
一个观点正确与否,与多少人赞同它和多少人反对它,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生活中才要避免轻信谣言,以讹传讹,要找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人数的多少
诉诸个体
定义:当你指出一条科学结论,它总会找到一些实例来反驳你
解决方案:
在论证的过程中,仅仅根据个案做出结论,或者以个人经验,个人观察,单个事件为依据来进行论证,根本没有考虑到,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个人经验具有局限性的,单个事例可能存在特殊因素,根本不能将其作为普遍性的材料用于论证
诉诸经验
经验不一定都是可靠的,盲目的信从经验,可能会故步自封,在生活中,如果总是把经验作为论据,当成解释事物的出发点,或是分析事物的基础,就会陷入诉诸经验的逻辑谬误中
对待经验,可以一分为二来看,既要吸收其合理的部分,辨别其不合理的部分,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在经验上画地为牢
诉诸无知
定义:是指断定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的,断定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正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的
只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去证明或反证,就认定某一观点是对的或是错的,都是诉诸无知的诡辩,也是很多阴谋论者的逻辑,利用无知来支持某个主张,即使自身的只是程度无法证明这个主张的虚实
解决方案:
当你用同样的逻辑谬误去反驳,对方也就无法反驳了,诉诸无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从一个错误的观点出发,根本无法推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诉诸沉默
栗子
A:你对这次考试有没有信心
B:(沉默不说话)(内心实则慌得一批)
A:你不说话,就当你,默认了,好小子,考试中记得借我,抄一抄
定义:对方将你的不说话表示对对方话语的默认肯定,是一种实质谬误,是指由于论点的主张者没有论证该论点从而推论该论点为假的逻辑谬误,实际上,论点的主张者,没有论证该论点可能有很多原因,每个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所以不能成为该论点为假的理由
解决方案:
每个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像例子中的A,在现实中,不要理会他,不与他交好即可,他也没有什么交往的价值
诉诸势力
栗子
背景:由于导师掌握着研究生的毕业的生杀大权,学阀的时代,正在从衰弱转向强大,给别人过大的权力,大概率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导师:小陈啊,你的论文发表的时候,记得向导师的名字,放到第一位哦,而且我最近给你的研究项目,你处理的怎么样了,你不要对不起,学校拨给你的一个月200的研究经费哦
研究生小陈:好的导师,我会处理好的(内心:研究经费,光这个研究,你让我报的是一个月5000起步,但你给我,一个月200,那其他钱,全进了你的口袋了,要不是你掌握着研究生的毕业的生杀大权,你看我想不想理你,虫豸,还想在我的论文上写你的名字,方便你以后晋升吗,呵呵呵,正义小陈,嘻嘻)
如果你是小陈,你会怎么做
定义:说服别人的时候,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势力、权力,乃至武力,迫使别人屈服
提出诉诸势力的这一逻辑谬误,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而不要不经思考就做出惯性选择,。倘若过分地“低头”和“屈服”,就很容易丧失自我、丧失自尊、丧失快乐。面对无关紧要的问题,我们大可以进行拉扯,但遇到重大的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反抗
解决方案:
由于人们对事情处理的方式不同,下面仅供参考哦,遇到无关痛痒的事情的时候,大多可以勉强但带有条件的接受,当遇到事关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拒绝,一步到不能让,这是底线和原则
动机论
栗子
室友:小陈,你帮我带点早饭吧,我要小笼包和豆奶,烧麦
小陈:哦好的(语气:有气无力)
背景:过了几天,小陈听见室友与隔壁的人在说话,他们以为小陈不在场
隔壁室友:小陈,为什么,你要他,帮你带早餐,他就帮你带
室友:世界上的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一定是为了以后,我发达了,来抱我大腿,嘻嘻
隔壁室友:哦哦,原来是这样(内心:就你,我笑了,我是你爹,哈哈哈)
小陈:(内心:我只是单纯的帮你带而已,我不正好,也要去买吗,不是有这种心机的人,我是真的会谢)
定义:有古语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怀疑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动机论,属于逻辑谬误。这与科学精神中强调的质疑精神,与科学家、思想家的质疑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科学的怀疑,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实验和检测为手段的,合理的、有根据的怀疑。我们要学会,凡事都要讲究事实,提出的猜测和质疑也要有依据、有线索、有佐证,不能全凭主观臆断妄加揣测,这样才能做出更贴近事实的判断
解决方案:
对于这种动机论主义者,在日常遇到时,看到不要看,他这种人,他不值得,避而远之,我是不会与这种人,长期接触的,浪费我们的时间还吃力不讨好,对吧
诉诸权威
栗子
小宇:罗胖,曾经说过“技术进步不仅奖励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势大财雄的人;数字化也在奖励那些心细如发的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我觉得,这说的特别对,要学习罗胖,做时间的朋友,加油,你说是吧?
小陈:额额额额(内心:这不是在传播寡头思想吗,宣传寡头在社会的合理性,和在贩卖焦虑吗,我的人生,为什么要被别人定义和安排,呵呵呵)
小宇:听权威的话,准没错,做时间的朋友
小陈:啊对对对(内心:做时间的朋友,别到最后人财两空就好了,他是忽悠大师,^-^)
定义:在逻辑学中,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而当作论据来肯定一个论题,或者以权威人士从而提出过的命题为论据来否定一个论题,就是诉诸权威的谬误
当权威的主张不在其自己专业的领域内时,该主张不具有可靠性。即便权威的主张在其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但该主张正确与否,仍须取决于该主张是否证据充分,而不能取决于它是由该主张的所在领域的权威提出来的
不要诉诸“过期的”或“过时的”权威,要注意权威的时效性,忽略了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就等于是在静止的看待问题,犯了行而上学的错误
比如,在现代社会来宣传殖民封建社会的好处,这种人的用心可知有多么险恶
所诉诸的权威秉持的观点,要在该领域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只是某个权威的个人意见,或者权威之间对其存在异议,那就不适宜作为论证的论据
解决方案:
遇到这种问题,还是看这种权威的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做事方式,是否一致,还有在自己的领域是否适用
重复谎言
栗子
背景:众多媒体在宣传,元宇宙是未来的时代下
小宇:小陈啊,元宇宙以后会像《头号玩家》,那样真实和出彩,我觉得我们可以进到这个赛道里,看看
小陈:元宇宙?不就是一个高自由度的生态而已,和我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它也可以开二级市场
小宇:第一次听到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时候吗,我也觉得是一个新瓶换旧酒的玩意,但大家都开始谈论起来时,就可能了
小陈:你不会相信,无良媒体说的伪科学吧,它们巴不得报道吸引你眼球的东西呢,好多媒体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跟风报道,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代表不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它们一遍一遍的重复,慢慢给人们洗脑,你们也就不会觉得它根本就是在扯淡,商业和科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套皮的概念,炒概念来融资,来割韭菜的一种合法手段而已,等形成泡沫破裂才知道后悔
小宇:但我还是选择相信一回吧
小陈:嗯(内心:是觉得学阀和公知欺骗和洗脑你们还不过嘛,原理实则万变不离其宗)
定义:不断的重复会增加逻辑的合理性,让人误以为事实就是那样,但有些说谎者会为此感到得意,认为这是他们的战斗果实,可以用自己的伪逻辑控制别人的思想,纳粹时期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变成了真理”,但现实中,正常情况下,也就只需要重复3、4遍就可以实现
解决方案:
我们要警示,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逻辑,重复逻辑的谬误,他们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但谎言终究是谎言,骗到了一时,但骗不了一世,这个社会上江湖骗子很多
强制推理
栗子
小张三:你看小陈,这腹肌,一看就是从小锻炼的成果,都快赶上我了都,这肌肉好家伙
小陈:啊对对对(内心:他可能不知道,我初中的时候体重260斤吧,慢慢减得而已,确实我的肌肉比你的大,哈哈哈)
小张三:你呀,小时候就注重锻炼、健身和饮食,才有现在的成果
小陈:啊对对对(内心:我小时候,我爸可每天晚上带我去肯德基或饭馆,吃重糖重盐的食物耶,呜呜呜)
定义:就是把不同的事物错误的勉强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结论,看似结论,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为完全是伪冒理论依据,是谬误,这些推理建立在不合逻辑的连接关系上,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定是准确的,正确的是客观的观察和总结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掺和主观看法和情绪,不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两件事强拉在一起
解决方案:
很简单,不理它便是或者回答“啊对对对”,就行了,这种人一般话多,不理他便是
因果混淆
栗子
小张三:小陈啊,我看见小王,今天特意放学留在班级里面一段时间,你正常放学都在班级,里面看书,这我是知道的
小陈:哦,然后呢
小张三:小陈,你不会和小王有什么吧(表情:色眯眯的)
小陈:额额额这(内心:这人头脑里整天到底在想什么啊,这么龌龊)
小张三:嘿嘿嘿嘿(表情:越发猥琐)
小陈:鹅鹅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bushi)(内心:这人是不是有啥大病啊,有的话快去治治)
定义:很多人都喜欢把“接连发生”的事件引为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但实际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错的,属于因果混淆,事物之间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它们存在因果关系,把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混淆,是人们经常会犯的错误,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要在分析事物时,一定要谨慎,不能把巧合的相关关系视为因果关系,否则的话,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解决方案:
我一般对因果混淆者,都是敬而远之的,跟非黑即白论者,有一拼哈,我们在日常中要学会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个关系呢”,学会自我检查和检验,关键是多思考哦
惯性思维
栗子
小张:小陈啊,我有一个盆栽,不用了,送你了
小陈,我去,你这么好,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内心:疑惑),趁你没反悔,我先收下了
小张:哈哈哈哈哈,好的(内心:等过一两个月,我就有花了,嘿嘿嘿,盆栽和花都是我的)
背景:过了几个月,后
小张:小陈,我当时给你的盆栽,现在怎么样了,我要康康
小陈:你看呗(内心:就一个盆栽而已)
背景:小张看到盆栽,完好无损,而且非常的干净
小张:小陈,你这怎么不种花(内心:我去我给你盆栽是想坐收渔鸥之利的)
小陈:啊,我用来当狗的饭碗了,你有没说(内心:你好奇怪哦)
小张:啊这,啊这(内心:这是我没想到的)
定义:人们在遇到某一问题时,通常会先入为主的按照自己熟悉的框架,来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形成思维的惯性或路径依赖
解决方案:
我们在想一个物品的时候,要跳脱出原有的思维模板,不能被原有的思维所禁锢,一个物品有很多使用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多思考,自古以来,就一定正确吗,多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发现另一个世界,不要被原有思维所固定啊,同志
诉诸出身
栗子
小张:小李啊,听说你家,在农村,而且你家的人全是农民,那你以后,你也一定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啦(表情:傲慢)
小李:啊对对对(内心:切,莫欺少年穷,渣渣)
小张:小李,我以后雇你,帮我家的农庄,工作哈(内心:下等人,永远是下等人)
小李:哦(内心:我的未来可不是由我的出身来决定的)
背景:二十年以后,小张变成了老张,小李变成了老李,老张由于桀骜不驯,沉迷享乐,导致家底耗尽,负债累累,外债一堆,老李由于不相信出身就决定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一路努力学习刻苦,打怪升级经验值一步一步充实,到现在已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和几家公司的大股东
老张:老李啊,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内心:农民而已)
老李:还好,只不过有一点点小的成就而已(内心:人要时刻认清生活,平常心)
老张:老李啊,我家的农庄,已不再是我的,木已成舟,当年的约定,我要毁约了(表情:无赖)
老张:没事的,我也不需要(内心:我下属快到了)
背景:此时,老李的下属们到来,参见老李
老李下属:参见,李董(龙王bushi)(内心:只不过是主人的命令而已)
老张:这这这,是什么(内心:什么……你 ) (此时表情:惊讶)
老李:不必如此,我不是要你们别来吗(内心:不好好工作来这)
老李下属:属下知错(内心:淦,不是你要我们来的吗)
老张:老……..老李,我可以向你借一点钱吗,不多也就几百万(内心:我要磅上大款,我要翻身)
老李:下属,我们走,回公司(动作:转身回头)(内心:我一定很帅,哈哈哈哈)
老张:老….李(内心:你不要走了啊)
后来,老李回到车上,去往了公司,老张在原地隐隐懊悔着(没错,老李的下属们没有名字,我哭了)
定义:将父辈的性格等来对其自己作判断为依据,这本身就犯了诉诸出身的逻辑谬误,出身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也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在筛选人才、评价他人和自我时,不要犯这个谬误
解决方案:
我的认识的人中,有好多都是这种莫欺少年穷的人,好多人都逆风翻盘了,改变了命运,不要相信,出身就决定命运这句话,除非这个世界的上升渠道是不可逆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加油吧,少年,emo可以,但不要长期emo,要相信自己
诉诸人身
栗子
小张:小王啊,我家肖战哥哥,好棒,说话好听,人又是一个美人,爱豆,他的口红色号好好看,还有他精致的妆容,真实绝了(内心:我家哥哥,是世界上最好的)
小王:那确实,很好看,美丽绝伦似天女下凡一般,媚惑众生(内心:迎合一下)
小张:我家哥哥,就是棒(内心:哥哥,真是一个大美人)
小王:但他其实可以尝试一下,男生妆容的,毕竟他本来就是一个男生(内心:男不男,女不女的成何体统,娱乐治国吗,荒唐)
小张:凭什么,我家哥哥,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女孩子,好不好(内心:敢说我家哥哥不好,看我喷不喷你)(表情:开始急眼)
小王:啊,这不好吧(内心:不至于吧)
小张:什么?你个小王xxxxxxxxxxxxxx,我家哥哥,我爱,关你xxxxxxxxx(内心: xxxxxxxxxxxxxxxx)(表情:急眼)
小王:你怎么还人身攻击呢,一点口德都不讲了吗(内心:这人什么素质)
小张:xxxxxxxxxxx(内心:我就爱我家哥哥,关你xxxxxxxxxx)
我们结束后才知道,小张其实是友军,保护(xxxx 这些词汇都是脏话)
定义:如果一个人在驳斥他人论点或观点的时候,忽略论题本身,而去攻击提出该观点的人或代表的群体或团体,他就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该逻辑的使用门槛很低,常见的形式有两种:
直接性诉诸人身
- 也就是某人身上存在某种积极或消极的特质,所以某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举个例子,王力宏在外界都是一个好男人和好父亲,家庭和睦,人们都羡慕他是一个好男人,他说的话,粉丝一般都信,但暴雷后,王力宏是个渣男事实,被所有人知道,他说的话,一直都可信吗
- 一个命题或主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符合事实,我们是否相信某人的说法,并不能够证明某人的说法是正确或错误的
处境性诉诸人身
- 也就是某人处在某一团体中,这个团体可能有很深的利益关系或利益网,所以某人的想法就是不客观、不理性、不中立的
- 当我们考虑某人提出的主张或命题是否正确的时候,可以去考虑某人是否与那个主张或命题存在某种利益关系,但对方所处的处境,以及对方与某个团体的利益关系,并不能说明某人提出的主张或命题就是错的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气对人,好好讨论问题,不要动不动就问候别人家人,懂?
循环论证
栗子
小宇:小陈,我觉得你可以做学生会主席,你具有十分强大的领导意识和全局把控能力
小陈:你从何讲起
小宇:因为你具有十分强大的领导意识和全局把控能力啊,所以我觉得你合适
小陈:结论合理,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好>=<
定义:
又称 乞词魔术 ,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其实是同一主张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时,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无谓性
循环论证的谬误在于,在论证的过程中,它把论证的前提当成论证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 先定结论,也就是先预设一个前提 x ,得出一个论证的结论 y ,再用结论 y 去证明结论 x 的正确性
在论证的过程中,所有循环论证都必须假设其命题已经成立,所以循环论证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它不过是用来回避问题的一个手段而已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辨别循环论证,避免蒙蔽其中,关键还是多思考
稻草人谬误
栗子
小陈:小王啊,我觉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争取在考试时取得一个好成绩
小王:你这是在提醒我吗?你是认为我的学习没你好吗?
定义:
在辩论过程中,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永远可以把很普通的话改变成带有攻击性言语
往往我们在政治竞争与舆论对话中,因为其隐蔽性,稻草人谬误经常会得到故意使用的策略方式。对己方更有利或对对方更不利的主张,替换掉对手的原本主张,然后再围绕新的主张构建整个论证过程,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诡辩技巧,稻草人不是真的人,但是它比真人更容易攻击。这种方法,犹如把对方变成容易攻击的“稻草人”,然后再进行攻击。目的是通过恶意传播对相关主体进行攻击。主要手段核心是偷换概念、歪曲原意、以偏概全等
解决方案:
当日常中有人对我们刻意使用“稻草人谬误”的时候,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原始概念,不断对原始概念进行清晰的定义和认识,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始概念与“稻草人”的区别,就能让对方的逻辑链自动断裂了,破局
转移论题
栗子
定义:
在思维过程中,把有些联系或表面上有些相似的不同话题,当作相同的话题来使用,从而导致本来该讨论的话题得不到进一步讨论,论题不一,而明知道情况是怎样的,故意转移话题,这就是诡辩了
解决方案: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自己批判的对象了解清楚,搞清楚原意,不能片面的断定原意,任意进行反驳
诉诸感觉
栗子
小宇:小陈啊,我感觉我们系的小王在暗恋我
小陈:这怎么讲起
小宇:我小的时候,可以受人们的喜爱于一身的,小王暗恋我,我感觉得到,不用她暗示,也不用验证
小陈:你的逻辑好清奇
定义:
凭借表象与感觉经验想当然地做出判断或推理,以为感觉经验之类的东西是绝对可靠的,无视任何变化以其作为论据来进行论证的情况,都犯了该谬误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的时候,仅仅凭借感觉做出的结论,看起来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结果与事实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减少凭感觉的方式作决策,除非用科学依据,论证
预设谬误
由于这个谬误有五种形式,所以我会举五个栗子来解释
假设不正当,却还通过精确的论证来表述,假定本身就是有问题,所以结论也不成立
争议前提
栗子
前提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前提2:经济问题,要比军事问题,国防问题更关乎人民的日常
前提3:经济代表着一国的气韵和外交门面
结论:经济要比军事和国防更对国家重要
(我们看看这个栗子,前提1是没错的,前提2和前提3存在争议,经济要比军事和国防更对国家重要,故不能存在论据)
定义:
前提是有争议的,不能用来作为论据,除非已有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这些前提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这种谬误,要保证不让前提内含有冲突的语句
窃取论题
栗子
论证:为什么韩国人非常喜欢申遗?
小陈:我们这里应该是讨论,韩国人是否喜欢申遗,而不是 韩国人非常喜欢申遗 ,为命题来论证它,之后也就对”为什么”来进行讨论,而韩国人是否非常喜欢申遗,有不进行讨论(当然大家要 天冷防韩)
定义:
通常是要求听者直接接受结论,而未给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证据,故意隐去某个重要却存在争议的假设
解决方案:
我们要学会,你不要误导我的思路,去看待问题
复杂问句
栗子
小陈:小宇啊,我问你几个问题
小陈:我是不是一个有远见,有学习观的人吗?
小陈:我是不是对每件事都认真负责?
小陈:我是不是长得非常好看?
小宇:是(总结来说,是正确的)
定义:
以问句的形式,预设了某些假设为真的方式来询问;询问的是一个只能够用“是”和“否”来回答的问题,当一个问句是复杂的,且掩藏着多个预设时,就必须逐个否定,不然就会导致对其他假定的肯定
解决方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向我们提出这种复杂问句时,一定要注意辨别其中所包含的预设的真假;如果我们身处需要辨别真伪的场合,也可以用复杂问句来探听虚实
虚假选言
栗子
小李:小陈,今天你要么将英语试卷给我抄十遍,那么将教会我英语试卷的通用的万能攻略
小陈:额(我抄,我是不会跑是吗,我选钝角)
定义:
虚假选言是一种会影响选言前提的推理错误,评估一个具有选言前提的论证,需考虑的点 :
1)断言所提供的两个极端选择肢是不是仅有的可能选择?
2)选择肢是否被假设为不相容的?
若1和2在事实上都为假,那么这个论证就犯了虚假选言的谬误
解决方案:
我们学会在两个选择中,判断其中的可操作性,要跳脱出选择框架之外,思考
例外谬误
栗子
小若:小陈,亚洲人是比较友善的人们
小若:日本人是亚洲人
小若:日本人是比较友善的人
小陈:日本人,我呸,召核民族,他们也配
定义:
只通过一个论证,就判定某个情况符合某个普遍规则或原则;但事实上,该论证是一个例外情况,通常为真的原则可能并不总是真的,有时也有例外;即使是最佳的原则也有例外,而且如果一个原则被滥用,就会产生例外谬误
解决方案:
这个谬误,我觉得有点以偏概全的意思了,要对日常的语言,进行注意套路
诉诸后果
栗子
小陈:小宇,我们这代人的基本都能活到120岁左右
小陈(连答):所以你连夜追剧,经常吃夜宵,经常通宵打游戏
小陈(连答):你抽烟,喝酒,烫头
小陈(连答):你的这些习惯,都影响不了,你活到120岁的,不用担心
小宇:那我就放心了
定义:
以讨好或不讨好的结果说服他人的方式,这就是诉诸后果,诡辩者不是通过正常的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而是通过告知被说服者会有怎样的后果,以达到引诱,哄骗,威逼等目的,最终让被说服者屈服与自己的观点
解决方案:
我们要深知日常中,要能识别以结果来给我们画大饼的人,在了解框架的核心,主要讲的什么好处或坏处,在另一侧,弱化了那些关键因素,记得日常要多观察,多思考
否定前件
栗子
小陈:小宇,我们讨论一个命题”如果你当初没有考上复旦,那就不会和我认识”
小宇:因为我当初考上复旦,所以就会和你认识
小宇:因为我不会和你认识,所以我当初就考不上复旦
小陈:你错了,应该是这样的
小陈:因为你当初没有考上复旦,所以就不会和我认识
小陈:因为你会和我认识,所以考的上复旦
定义:
在”如果……那么……”的论证结构中,”如果”是前件,”那么”是后件,通常情况下,前件是用来证明后件的,两者不能颠倒,从本质上来说,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都是一致的,都是说话者用来混淆视听的
否定前件之所以说不通,是因为它只给了事件一个原因,而这个事件通常还有很多原因,然而,这个谬误却自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其实有以偏概全的意味了,否定证明的前件而到的论证自然就会是错误的
机械类比
栗子
小宇:小陈,你觉不觉得我跟彭于晏一样帅(内心:我这样貌,我这自信)
小陈:为什么这么讲(内心:谁给你的这个自信,一定是短视频看多了,被洗脑了,真可怕)
小宇:第一,我和他都是中国人,第二,我和他都喜欢健身,第三,我和他都有迷人的魅力,这三点足以(内心:我好帅)
小陈:啊这,好吧,你喜欢就行(内心:我是大无语了)
定义:
将两个或两类事物性质根本不同,仅仅根据一些表面相似的属性,就判断出它们拥有其他相似的属性,这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谬误
类比是一种表达思想,是进行说服和教育的有力工具,但在应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类比前后的事物,一是必须有尽可能多的共性,二是两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结论之间,也要具备一定的必然联系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停,我相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不到这种自恋过头的人吧,不会吧,不会吧,遇到这类人要避而远之,太自恋不好,慎记
无理假设
栗子
小宇:小张,我放在我位置的零食呢!(内心:打人的心都有了)
小张:木鸡啊,我怎么知道你的零食在那呢(内心:不要发现是我,不要发现是我)
小宇:你最近有,买过零食吗和别人送过你零食吗(内心:华生,发现了盲点)
小张:我怎么可能有人送,东西给我呢(内心: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
小宇:那你的位置上,为什么会有和我零食一样的包装袋,我定睛一瞧,连包装日期的一样(动作:走进小张的位置拿起零食包装袋)(内心:wtmd,想打人了,劝你快点招,我们是一个宿舍的,我会打轻点的)
小张:宇哥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友谊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你的零食说:我不会再碰,如果非要给这份承诺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内心:宇哥哥,不要打我,我上有80老母,下有10孩子,但我真没有)
小宇:小张啊,小张,我错就错在,不该相信你,其他的别说了,开打吧(内心:废话少说,我不会再相信你了)
小张:宇哥,不要啊(内心:我惨了)
定义:
在逻辑学上,科学的假设是一种方法,可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但是如果进行不科学的假设, 目的是为了安慰自己, 平缓情绪, 表达悔恨的, 这种假设就是无理假设
面对一些的假设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切不可轻信和心软,这可能是一种逻辑谬误,你今天相信了,明天的你可能还要继续承受原来的痛苦
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别人对自己的错误,要尽量不给别人机会,如果给别人机会的话,受伤害的,还是你自己,苦自己何必呢
双否定前提
栗子
小宇:小张啊,我们讨论个事(内心:我有个事)
小张:什么…….事,宇哥(内心:他不会又因为我上次偷吃他的零食,要打我吧)
小宇:不喜欢吃药的人,比较短命
小宇(接着说):身体健壮的人,不喜欢吃药
小宇(接着说):所以身体健壮的人,比较短命
小张(笑到):宇哥,这一看就是错的,想都不用想,前面双否,句型,不对,你太傻了,这是谁告诉你的(内心:小小宇哥,不过如此)
小宇:好小子,我只是刚学的 双否定前提 用你来练练手,你居然骂我(内心:你小子,惨了)
小张:宇哥,不要啊(内心:完犊子了)
定义:
这种三段论的前两段都是否定的, 逻辑学上, 这种被称之为 双否定前提, 这种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解决方案: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类的逻辑谬误,出现在我们的交互中,主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是否以偏概全了,要慎慎之又慎
不当周延
栗子
小张:小宇啊,我来问你个问题(内心:你之前问我,我也要问你一个)
小宇:好小子,之前还叫我宇哥,现在变成小宇,是吗,你问吧(内心:不是好问题,你就惨了)
小张:所有捐献善心的人,都是比较有爱心的人
小张(接着说):没有资本家是捐献过善心的
小张(接着说):所以,没有资本家是比较有爱心的
小宇:这是什么问题,其本质,就犯了,逻辑谬误,以偏概全,找打啊(内心:不要怪我了)
小张:宇哥,不要啊(内心:我以后再也不问了,我惨了)
定义:
如果在结论中,有一个用语提到整个类别,那指向结论的证据必然会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整个类别,如果一个论证破坏这个规则,那它就犯了不当周延的谬误
解决方案:
这个内核还是以偏概全,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在新闻中,会看见这类的逻辑谬误,比如,”所有的精神小伙,都是来自广西,不务正业的人都是精神小伙,所以,不务正业的人来自广西”,我一看就是错误的,看都不用看,大家要注意,这些简单的逻辑谬误,很简单的